旺苍文史资料第30辑—文化民俗
编辑:柏汉华 来源:旺苍党政公众网 发布时间:2014-04-14 17:27:54 浏览次数: 分享:

 文化民俗

 

古镇木门的乡土文化

何学元

 

木门,是镶嵌在旺苍、苍溪、南江三县之间一颗明珠,有“一脚踏三县,连结十八乡”的区位优势,历代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木门山川形胜,地灵人杰,四周有青龙、双桂、凤凰、双山、丹青等五山拱卫,山势险峻,来脉悠远,人称“五马奔槽”。渠江支系柏树河、清江河、金鱼河在此交汇,又谓“三水环抱”、“五马饮三江”。五岳三江,山在水中,水绕山流,山水相依,情意缠绵。山因水而葱茂,水因山而曲折。木门山水世代孕育出许多俊彦人杰,明清进士何邦明、孙应文,红军将领余东海、杨挺,现代书法家张宽生等。历代先贤、木门庶众,数千年负重挽轭,精心打造出一个“文化木门”。

     

木门镇黄梁村有座凤凰山,明崇祯元年(公元628年)凤凰山修建了云集寺,寺中有副对联云:“化成二古刹,木门两千年”。由此推算,木门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据《旺苍县志》记载,南朝梁武帝普通6年(公元525年),这里就设置“木门郡”和伏强县,郡县同治,隶属巴州。隋文帝开皇三年,废木门郡,改伏强县为青化县。唐高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木门置静州,分清化为清化、狄平(今旺苍县普济镇大营坝)、大牟(今南江长池、正直一带)三县。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清化县并入化城县。木门设置郡县的历史,前后达500多年。木门古城,位于今木门东凡中学所在地,1971年修建东凡中学时,开挖地基曾挖出许多刻有华丽花纹的基石磉磴,铸有几何图形、车马纹式图案的古砖。据考察,可能是汉唐木门古郡的城垣旧物。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远古的繁华重镇。

史料记载,历代文人墨客曾流连于木门并多有题咏。唐代诗人都郗昂贬谪为清化县尉时,诗人李白曾题赠《送郗昂谪巴州清化》,唐太子李贤流放巴州曾在木门逗留,上官婉儿前去巴州看望太子,曾在木门留下诗作,杜甫陪西川节度史王侍御前往巴州,途经木门时曾写下《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携酒临江》,元代蒲道远、清人石文魁等都在木门留有遗墨。饱经历史文化的浸润,木门由此而成为文化浓郁之地、诗书礼义之乡。

     

木门地处米仓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兴年间,蜀汉大将张飞、魏延在米仓道上木门一带,大败魏将张郃,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传说,诉说着当年这里的金戈铁马,滚滚狼烟。

火箭河。现在叫金鱼河,拦水发电形成了人工湖,长6公里,碧水清澈,波光滟潋。史载,东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汉将张飞、魏延与曹魏大将张郃鏖战于木门道,布置数千人马在火箭河两岸驻守,魏兵一到,两岸“火箭”齐发,整个河谷变成了火的壕沟,魏兵大败而逃,故名“火箭河”。

延战街。遗址为木门青龙山脚下一条小街。魏兵从火箭河败下阵来,魏延在延战街拦截与之激战,大败张郃

得胜山、射郃坪。木门镇东,柏树河岸,立寨嘴一带,魏兵大败,溃不成军,退守到立寨嘴山腰,汉军将张乱箭射死,故山称“得胜山”,坪为“射坪”。

五营栈。得胜山下柏树河口一带,分上营、下营、东营、西营、中营,魏延、关兴在此曾设五座兵营,以御张郃

张飞石。木门镇杏垭村关亭子,有一巨石,张飞与魏延交战,曾立鞍于此石,故名“张飞石”,又名“石沉子”。关亭子、关圣寨乃蜀将关羽留下的遗迹。

往事越千年,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早以作古,呐喊撕杀早已谢幕,留下众多遗迹让后人为之凭吊,为之唏嘘威叹!

     

木门山川形胜,历代广建庙宇,留下丰富的佛学文化。《木门志》载,境内有木门寺、云集寺、琉琉寺、圆山观、三圣庙等。木门老街上宫庙林立,有文昌宫、禹王宫、梓橦宫、关帝庙、万寿宫、观音阁、道德祠等。上帝与释迦牟尼一路同行,以慈善、包容之心善待广大信众,为他们消灾避难,普降吉祥。

木门寺,始建于南梁,唐贞观年间重修新宇,敕封“广福禅院”。明、清两代晨钟暮鼓,香火兴旺。明末张献忠至此,曾赠寺内住持一袭黄色袈裟。清末住持常安擅长武功,精于琴棋书画,曾受道光皇帝召见。寺右侧,有唐章怀太子李贤的“晒经石”。章怀太子被母武则天贬为庶人,流放巴州,途经木门,曾与寺内方丈在石上晒经。巨石上刻佛像700余尊,石上有亭,相传为上官婉儿所建,惜毁于战火。

云集寺,建于明代崇祯年间,规模弘大,仅次于木门寺。乾隆五十八年遭大火焚烧,仅存佛祖正殿。寺内住持永庆率徒众募化筹资80万文,于嘉庆八年重修云集寺,留有《凤凰山云集寺重修碑志序》。寺周古木森森,有一擎天巨柏,粗壮的牛闷藤缠绕其上,绿叶婆娑,花气袭人,自成一道风景。

佛经有云:“灵敏一切有情”,这大概就是佛学教义。按照佛学的解释:灵,相互之间的感情;敏,大家共同的愿望。正是这“灵敏一切有情”,驯化了历代木门信众,创造了繁花似锦的木门文化和辉煌的木门历史。

     

七十多年前,那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红色记忆,将木门古镇永远载入史册,也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19331月,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进入木门,建立苏维埃政府。19336月,在木门寺召开了可与“遵义会议”相提并论的“木门军事会议”,会上总结了五次反围剿的经验,决定整编扩大红军,将4个师扩为4个军,秣马厉兵,养精蓄锐,于1935年初西渡嘉陵江北上长征。

众多的红军遣迹,将那段如火如荼的历史永远定格在木门。“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是四川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开馆,三大部份七个展厅,展出当年的历史文物1000余件。大门上有徐向前亲笔题写的“木门会议会址”匾牌,两边挂有徐向前、李先念的题词。陈列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陈列馆外左边建有“红军碑林”,陈列当年红军石刻标语上百条,其中最大一幅是“赤化全川”的横幅,字有两尺见方,字体遒劲,笔力雄健。红军标语牌坊,在木门老街三段,高二丈五,宽一丈八,砖石结构,雕龙刻凤,很是气派。此牌坊原是“王氏节孝牌坊”,红军到了木门后,大力宣传红军主张,在牌坊上镌刻了16条标语。历七十多年风雨,标语仍然熠熠生辉,成为四川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当年的红军歌谣、红军故事,地方文艺工作者已收集整理出版,陈列馆里有存书可阅。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培育了木门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和乡

土文化。木门山歌、背二歌、薅秧歌、锣鼓草歌、石工号子等,木门镇中老年人张口就来。“青杠林里木兰花,只见香来不见她。几时把你找到起,撈起锄头连根挖。”黄梁村86岁的谭正顺,是木门老一辈“山歌王子”,虽已髦耋之年,唱起山歌来仍中气十足。镇文化站站长何显湘,人称“木门阿宝”,他把木门山歌唱到了四川各地,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乡村大世界”。木门锣鼓唢呐,享誉川北,村村有唢呐锣鼓队,红白喜事,年节假日,热闹一天到晚,锣鼓不重复牌子,唢呐不重复曲调,新春佳节,从大年初一,一直闹到正月十五。明清以来,木门盛行舞龙,黄龙、花龙、黑龙、青龙、火龙,各具特色,正月十五日闹元宵烧火龙,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龙文化”。木门竹编历史悠久,从设置郡县商贾聚集,木门竹编家具、农具即以应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木门镇从青神县引进人才技术,使木门竹编上档升级,成为工艺美术品。其作品“百帝图”、“仕女图”,名人书画等行销全国各地。

  食 “四  宝”

木门美食,名扬遐迩。其中木门醪糟、木门豆瓣、木门卤菜和木门“癞疙包”,并称木门“四宝”,它集中代表了古镇木门

的饮食文化。

木门醪糟是用精糯米、甜酒曲发酵酿制,汁滓混和的米酒,俗称“甜酒”。早在汉唐、木门醪糟已入市应客,因其味清冽、甘甜爽口,成为名播四方的美食,一直承传至今。木门生产的罐头醪糟,曾获省、市优质产品奖,广告上了中央电视台,电视明星袁园成为形象代言人。有歌曲、曲艺作品称颂木门醪糟,说:“木门醪糟就是好,喝了后就离不了,老汉喝了呡嘴笑,细娃儿喝了蹦蹦跳,月母子喝了奶奶多,病汉喝了药往坡上倒!”木门豆瓣酥脆化渣,色泽油润红亮,辣而不燥,粘稠适度,其味醇厚悠长。除用作烧菜调料外,单独佐饭别有风味。每年腊月,木门“乡香豆瓣”都会提前告罄,五十元售价的礼品盒最为抢手。据传,从秦惠王统治巴蜀开始木门卤菜就传到四川,已有上千年历史。卤菜的烹制和调味统一,更在卤料上下功夫,加有20多位调味、保健中药,其卤品质地适口,味感丰富,香气宜人,润而不腻,享誉川北,为年节假日各家必备佳肴。木门“癞疙包”当地俗称“狗卵沱”,是一种油炸面食,酥脆松软,味香而有韧性,唯木门特有,远销广元、成都。“卤菜锅巴脆,醪精豆瓣香”,木门美食让人们吃出了饮食文化,享受“真乐”人生。

“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吟诵着上官婉儿在木门晒经石上,为凭吊章怀太子题写的哀婉诗句,看着眼前的木门大地一山一水、一木一石,都是木门地域文化元素,我们真应该感谢上苍,恩赐给我们一个如此历史文化厚重的木门。

何学元:男,中共旺苍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县政协文史员

 

 

 

 

 

 

 

 

旺苍黄洋将军亭记

赵金光

 

黄洋将军希望小学建设后期,在校内建立了一座纪念性建筑——将军亭,纪念旺苍教育史上一件大喜事。

旺苍人十分重视教育,在古代多利用寺庙办学堂。史载,古代旺苍多寺庙,有资料可查的就达三百多个,书院或学校往往依寺庙而设,如普济的文昌宫就设有清江书院,白水寺、南龛寺、木门寺、琉璃寺等等寺庙都办有学堂,主编过《资治通鉴》的北宋著名宰相司马光少时就曾在旺苍的琉璃寺读书深造。黄洋的学堂在十分漫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也多设在寺庙、祠堂之中,笔者接受的初级小学教育,就是在赵家坝的赵家祠堂里完成的。而今黄洋有了黄洋将军希望小学这所现代化的小学校,乃黄洋人之福也,它将推进黄洋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黄洋学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座建成于公元2009622日的六角飞檐的纪念亭,拔地而起,直入云霄,令人想到苏州万笏山麓那个亭子和亭子上的楹联,改几个字用来题这将军亭,即是:万笏皆从平地起,一亭直入庆云中。

亭上“将军亭”三字的匾额,由刘书田上将题写,他曾任广州军区政委和成都军区政委,是我军颇有名气的儒将。

亭柱上刻有由笔者撰由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金书写的楹联:“苦读一堂,金声振玉;致功百子,紫气腾霄。”寄托着将军们对黄洋学子苦读成才的殷殷期望。

亭内竖有刻碑一块,由旺苍县人民政府立,正面刻有黄洋将军希望小学在爱心企业家吴紫良赞助下的建设经过,背面刻有支持黄洋将军希望小学建设的237名将军名单。

站在亭中,放目远眺,四围青山,浓翠万重,雨霁晴初,霞舒云卷,景色醉人。夜读时分,月满亭中,听书声琅琅,又是一番情景。离亭不远,便是黄洋河,这是一条来自汉王山麓的河流。我在黄洋读高级小学的那阵子,黄洋河河水水量丰沛、水质清澈,我们常常捧读河边,看水光浮日、霞彩映潭,迎爽气扑面、清风醒脑。

在黄洋将军希望小学和将军亭落成典礼上,我以《诉衷情》词牌为将军亭填词一阕,词云:

一亭善举一亭情,百将寄丹心。少年莫负希望,学路入精勤。   当发奋,惜光阴,诵晨昏。苦辛何籍?报国征帆,数管佳音。

落成典礼后,作为广元文联名誉主席的我,邀请了广元一些诗词家赴黄洋将军希望小学采风。他们有感而发,以大雅之声,热情歌颂了黄洋将军希望小学和将军亭的建成。其中黄芝龙的《八声甘州》和《鹧鸪天》二词尤见精彩。

八声甘州•将军情

黄芝龙

赞还乡奋笔放歌行,余热系黄洋。念蒙童初学,汉王山下,西岭溪旁。是处松风琴韵,风拂百花香。“万里”留遗爱,启志儿郎。六十年来难忘,感文承德继,旧貌新妆。喜盈盈桃李,施惠共奔忙。有“紫良”、捐资希望,众将军、书画汇长廊。期明日、凤鸣鸿翥,展翅翱翔。(万里,指王万里老师。紫良,指捐资助学的吴紫良。)

鹧鸪天•将军亭

黄芝龙

剔透玲珑六角亭,将军百战爱心倾。银钩铁笔书随意,剑魄诗魂字有情。    

星璀璨,校欢腾,清风细雨励童生。米仓深处春常在,共仰丰碑古镇铭。

何光娣的《鹧鸪天》词也见精彩:

鹧鸪天•灵气黄洋

何光娣

    古镇黄洋拥碧峰,老区新貌更峥嵘。将军贻爱多豪杰,学子珍时早用功。  

如雨露,似清风,挥毫笔底吐深衷。园中期盼桃花艳,来日千山万岭红。

为黄洋将军希望小学唱出精彩诗词的还有王文海、左培鼎、陈元洲、梁永元、杨光雄、李俊生、何革、王顺才、吴应鸣、勾成伟、范明辉、任文刚、谭泽君、敖伟明、何玉春、邓勇、孙永瑞、佘彪林、袁学贵等诗词家,赵湘、刘树诚、杨知人等诗联家为黄洋将军希望小学撰写了多副精彩的楹联。 

 

赵金光:男,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军需大学副校长,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旺苍民间童谣拾零

史怀万

 

童谣是在儿童中流行的、形式比较简单而富有想象力的歌谣,也是以启蒙儿童学说话、观察事物为载体的一种歌谣,这种歌谣旧时在旺苍民间流行较广,现搜集部分整理如下。

烟儿烟、莫烟我,我是天上梅花朵。

你一朵,        我一朵,

妹妹睡了留一朵,杀个猪儿打平伙。

猫捡柴,狗爨火,猫儿煮饭笑死我。

箩面箩,        过山河,

山河那面一对鹅,箩来箩去拜公婆。

公婆不吃油炒饭,要吃河里水鸭蛋。

水又清,蛋又圆,公婆吃了八碗半。

甩起就是一仰绊,屎都飙拢广元县。

哭笑哭笑,  黄狗飙尿。

张家打锣,  李家抬轿。

抬到王爷庙,砰哧砰哧三大炮。

捡个烂渣帽,戴上打起哈哈笑。

花拐拐,        跳石岩,

舅舅问我哪里来,我从尼山攻书来。

走在舅舅院坝边,舅舅叫我吸锅烟。

装的烟儿干筋筋,吃的梨儿黄橙橙。

倒的茶儿冷冰冰,煮的饭儿菜筋筋。

舅舅叫我多吃点,舅母一旁就黑脸。

舅舅死了哪个抬?孝儿孝女都来抬。

舅母死了哪个抬?两头黄牯牛拉下岩。

羊哥羊哥咪咪,路上碰着爹爹。

爹爹问我几岁?我跟羊哥哥同岁。

起酵子蒸馍馍,一笼蒸了十二个,

爹一个妈一个,放牛娃儿留一个。

镆馍喃?猫吃了,猫喃?钻洞啰。

洞喃?草塞了,草喃?牛吃了。

牛喃?上了山了,山喃?雪柞了。

雪喃?化成水了,水喃?调了泥了。

泥喃?打了灶了,灶喃?猪拱了。

猪喃?杀起吃了肉了,皮子喃?绷了鼓了。

鼓喃?两个灰勾子娃儿打上府了。

月儿光光,下地种高梁。

高梁不结籽,下地种菜籽。

菜籽不开花,回家种冬瓜。

冬瓜不生毛,回家栽红苕。

红苕不生根,回家观花灯。

花灯亮得早,遇见大嫂宰猪草。

猪草宰得粗,喂条大肥猪。

猪儿长得好,明年接大嫂。

奏热闹,放鞭炮,喜事临门合家好。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

烧酒辣,买黄蜡,黄蜡苦,买豆腐。

豆腐薄,买牛角,牛角尖,飞上天。

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好切菜。

菜又青,好点灯,灯又亮,好算账。

一算算到大天亮,桌下钻出个大和尚。

雁鹅雁,扯扁担,飞到旺苍吃早饭。

儿打米,娘煮饭,娘吃锅巴儿吃饭。

爷爷看不惯,冒火打铁罐。

铁罐打得稀吧烂,吓得娃儿惊叫唤。

 

花哦哦,金灿灿,幺儿媳妇巧打扮。

油梳头,粉擦面,手上拿把绷绷扁。

走一走,看一看,

走到戏院把戏看,又吃包子又吃面。

荞凉面,多放蒜,嘴上吃个红圈圈。

公婆打,丈夫劝,看你二回看不看。

逗虫虫,咬手手,管家请娃吃酒酒。

酒酒醉,田里睡,酒酒醒,田里滚。

 

史怀万:男,英萃镇退休干部,县政协文史员

 

 

 

 

 

 

 

 

 

 

旺苍寿诞旧俗

张霖昌

寿诞,亦称华诞、诞辰,俗名生日,即一个人每年周岁的那一天。寿诞之日,其亲人都要以各种形式开展祝庆活动。现就旺苍民间,为婴幼儿做生,为成年人庆寿的一些传统礼俗简述于后。

婴幼儿寿诞

当婴儿问世后,其父母及其亲人都要以各种礼仪庆贺。

降生礼。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礼俗。

一是接生。婴儿降生前,首先是恭请“接生婆”。当“接生婆”到家后,先是在房门上张贴着用红纸写成的“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条幅;于床帐上贴一道土符,并禁动屋内的一切器具,以此驱邪逐煞,达到顺产顺生之目的,然后为孕妇做一些顺胎、催生和帮助孕妇分娩清洗婴儿等事宜。如果未能请到专职“接生婆”时,其接生事宜则由家中或亲友中年长或生过小孩并具有一定经验的妇女担当。当娃娃一落地,家人马上在门上挂一件信物以示邻里。男孩便在门首的左边挂一张弯弓(以竹片或树枝制成),名曰:“悬弧”;女孩,则挂一张普天同庆的手娟(巾)在门首的右边,名曰:“设悦”。二是逢生。逢生,就是孩子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人。因旧时民间有:“谁逢生就像谁”的说法,所以人们认为,“逢生人”的习惯、性格、前途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于是把“逢生人”当成贵人,一般都为他(她)煮一碗醪糟鸡蛋汤或鸡蛋挂面汤以示款待,有的还要当场将其子女抱出拜为干爹(妈)即义父(母)。三是报生。报生又叫报喜。妻子产下婴儿的当天,丈夫就要手提一只鸡、两斤糖、两斤酒、一刀肉到岳父岳母家报生。公鸡表示生的是男孩,母鸡表示生的是女孩,两只鸡表示生的是双胞胎。报生者返回时,其岳父岳母,要以米、面、鸡蛋、肉食等物品回赠。

三朝礼。即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必施之礼有二。

一是洗三。又叫“三朝洗儿”或“汤饼之会”。这天,主家必须请接生婆或者有经验的妇女,对婴儿进行洗涤,名曰“洗三”。其方法是:先用鸡蛋清对婴儿进行周身擦抹后,再放入艾叶、鹰爪风等植物熬成的温水内,慢慢地将污物、毒气清洗干净,然后由亲人抱到院子里敬拜天地。二是打三朝。产妇娘家的母亲、嫂子、姐妹等人在三朝之日带上婴儿所需的衣裙、布片、鞋帽以及产妇所需的米、面、肉食、糖果、糕点、鸡蛋等食物前来“打点”。主家要按照“礼上往来”之礼俗予以回敬。

满月礼。是对产妇出月和婴儿满月所举行的双重礼仪。

一是办满月酒。产妇出月和婴儿满月这天,一些至亲好友和左邻右舍,都要前来祝贺,谓之“弥月之敬”,主家一般都要备办几桌酒席款待前来祝贺的客人;二是出满月门。产妇“出月”婴儿也可出门。婴儿满月之日,由父母或爷爷奶奶等亲人,抱到大街上或左邻右舍走一走。因为婴儿第一次走出家门,所以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必须向上走,意思是其孩子长大后会步步登高。第二,要让一位有“福份”的长者抱一抱,并说一些吉祥话,这样才会使孩子幸福健康成长。

百日礼。亦称百岁礼。旧时人们把婴儿出生后一百天,叫做“过百岁”取其吉祥之意,于是这天所举行的欢晏叫“百晏”。其礼仪是:一是留百岁毛。婴儿满百日这天,其父母要请理发师为婴儿剃胎毛,要边念经文边剃发,所念经文的内容是:一剃东方甲乙木,富贵双全生福禄;二剃南方丙丁火,富贵双全生玉果;三剃西方庚辛金,富贵双全得长生;四剃北方壬癸水,富贵双全生智慧。发师的四剃经念完后,主家要付给十或十二数额的“喜”钱,谓之“十全十美”和“月月红”。发师在为婴儿剃胎毛时,必须于婴儿脑门心即额顶处,留成保护脑门的“聪明发”,于脑后留一撮长发,谓之“百岁毛”,同时将婴儿的眉毛剃光,以此祝福孩子无病无痛,长命百岁。主家要将所剃胎毛、眉毛、用红布包好装在婴儿的枕心内或挂在床头上,以此“压岁避邪”。二是戴长寿物。当新生婴儿满百日这天,头上要戴“佛爷帽”;颈上要戴“百家锁”(亦称长命锁);胸前要戴园镜。谓之,佛爷帽造福,能“五福”俱全;百家锁锁命,能长命百岁;园镜照妖,能驱魔除邪。

周岁礼。又叫“晬礼”过生日。婴儿满周岁这天,除大户人家外,一般都不得请客办酒,但必须开展两项活动。

一是抓周。又叫试儿,即婴儿周岁之日,父母亲要将婴儿放在园形的木或竹器内,前面摆放着各种物件,即男孩放弓、矢、纸、笔;女孩放针、线、尺、剪,并加放饮食、珍宝、衣物、玩具等,让孩子任意选择三件。家人便以孩子所选之物断定他(她)们一生的性情和志趣,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晬盘之期”。二是喝长寿汤。孩子周岁那天,其父母必须给孩子煮一顿丰盛的肉食或做一碗带油腥的鸡蛋挂面汤,由一位有“福份”的长者给孩子喂食,意为有口福,能吃能喝,健康长寿。小孩生日也有“三忌”:即一忌喝米汤;二忌吃稀饭;三忌挨打受骂。言称:喝了米汤,汤汤水水不安宁;吃了稀饭,一年四季稀里糊涂没出息;受了打骂,会使孩子折寿增愚不聪明。

老年人寿诞

古人云:人之寿数有上、中、下寿之分,即下寿六十,中寿八十,上寿百岁。

当人们进入老年阶段即六十岁以后,其子女们都要以不同的方式为父母做寿。按照“做九不做十,做整不做零”和“男不做十,女不做九”的传统观念,其子女为父母做寿,一般是父亲从五十九周岁开始,母亲从六十周岁开始,尔后,每逢九或十举行做寿的庆典活动,其余寿日只以家晏庆贺。随着岁时增长,老年人做寿称呼也随之改变,那就是人们常说的“贺六十,祝七十,庆八十”且是越做越大,越庆越隆重。例如:

六十岁寿诞。亦称花甲寿,还甲寿,也称耆寿。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活满了六十花甲,就相当于过完了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就等于重新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时候,进入了老年阶段,开始了第二次生命。所以,一个人的六十寿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于是其寿典就必须办得隆重而庄严。

七十岁寿诞。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古稀寿。杜甫《曲江》诗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认为,在中国能活到七十岁的人是很稀少的,于是人们便把七十岁寿诞称之为“古稀寿”。所以,子女们在为父母操办“古稀”寿诞时,其庆典礼仪就得比“花甲”寿办得更加隆重。

八九十岁寿诞。八九十岁寿诞,古人称它为“耋耄之寿”。《辞海》称:八十曰耋,九十曰耄,耋耄之年谓之高寿。古人言:一个人能活到八九十岁,便是人间奇迹,故而,人们便称他(她)们为:“老寿星”。所以,其儿女们凡是为八九十岁之父母做寿,都叫做“庆大寿”,而寿典必须操办得格外隆重。

百岁寿诞。谓之“期颐天年”。常言道:“山中虽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古人认为,人生以百年为期,称百岁为“期颐”,以百年为“天年”,又称百年为“期颐天年”。《史记》上把百岁老人称之为“终其天年而不夭伤”的奇人。苏轼在《次韵·子由三首》中,以“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的诗句,告诉世人,到处都可能有选择筑屋的闲地,但是,在人生年华中最难得是“颐养天年”的高龄。所以,民间凡是百岁老人的寿诞,必须举行特别的庆典。这天,不仅其子孙要为他(她)拜寿,而且世人乃至官员都要为他(她)庆贺,并且要年年庆,岁岁庆。

做寿的程序

民间做寿的程序很多,有繁有简,通常为:

请客。当子女们需为父或母做寿时,要提前给至亲好友发出请帖。请帖的内容主要是:为谁做寿,寿期时间、地点何处,对于街房近邻,也可以按照请帖的内容作口头邀请。

设寿堂。做寿的前两天,于家宅中堂或庭院正上方,张贴用彩纸或彩绸剪成的大红“寿”字,两侧贴醒目寿联,于庭院内置满桌凳,同时将室内外及整个庭院张灯结彩,装点一新。

迎宾。寿星生辰之日,所请宾客纷纷前来贺寿,当宾客到门前时,支客(礼宾)先生高喊:“才来的客请到里屋坐(寒冷时节则喊请到火前坐),帮忙的给来客找个烟!”随着支客先生的喊声,帮忙之人递烟、泡茶,主人家接礼问安、陪坐叙话忙个不停。客人所送礼物,品种很多,但因人而异,多少不等,一般为寿桃、寿面、寿糕、大米、猪肉、糖、酒、礼金等物,比较高雅的是寿屏、寿图、寿联,特别厚重的是寿匾。

举行庆典。在礼宾先生的主持下,于寿堂里为寿星举行隆重而欢快的庆典。

庆典仪式有繁有简,较为普遍的是:礼宾先生宣布,今天是×××、×××为严父或慈母×××所举行××岁庆典,现在庆典开始。

第一项,请老寿星×××和老伴×××到寿堂就坐。

第二项,分别请姑、舅、姨、表四门尊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各路宾客到堂内入坐。

第三项,由儿、媳,女、婿、孙、媳等分别向老寿星跪拜,同时敬献寿金、寿服、寿酒、寿桃以及糖果糕点等物品。

第四项,致贺词。寿典上,分别由其子孙和一些同事、同学以及至亲好友,按照寿星不同的辈份,运用优词雅意,以诗赋或说白的形式,向老寿星致寿词,以此表示对寿星老人“齿德俱尊”的歌颂和“颐养天年”的祝福。仪式的开始和结束,都要鸣炮、奏乐。

晏谢宾客。寿典结束后,主家便大开筵席。开筵前,支客先生高声宣告:今天是×××和×××为严父或慈母×××所设的××岁寿晏,略备薄酒,晏谢各位佳宾,敬请族家的高班矮辈和亲戚朋友以及左邻右舍、同学、同事、朋友等所有客人,入席上坐,尽情饮晏。随即支客先生把老寿星请到上席,在至亲好友的陪坐下,与所有宾客同饮同乐。随即,儿子或孙儿代表家人,向所有来宾致祝酒词,以表谢意。

开晏后,儿、媳、孙、媳、孙女、婿等分别向老寿星敬酒祝福,然后,依次到各个席桌,向宾客敬酒致谢。一些亲朋好友也上前向寿星老人举杯敬酒和致词或叙话。一些大户人家,还要请戏班到家里唱戏,晚上还要打礼炮、放烟花等等。宾客辞程时,主家也按照“礼上往来”的礼俗,适当地回赠一些食品或者纪念物。

 

张霖昌:男,旺苍县煤炭管理局退休干部,县政协文史员

 

旺苍天气谚语(续)

                    程久兴

 

在《旺苍文史资料》第26期登载旺苍天气谚语后,我又收集整理了一些流行在旺苍城乡的天气谚语,主要分为自然现象、实物、动物和人体对天气变化的预示预测。现续记如下:

 

一、自然现象观天气

要得晴,早上晚上一天云。

早起天无云,日出光见明。

侧黑天边亮,来日好太阳。(“侧黑”即傍晚)

云下见日光,晴朗有何妨。

云起南山暗,风雨时辰现。

云布满山低,连宵雨兮兮。

云随风雨急,风雨瞬时息。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少。 

云状若鱼鳞,来朝风不轻。

天上丝丝云,太阳伴你行。

日落黑云遮,风雨来相结。

西北黑云生,雷雨将来临。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远行。

雨后片片云,晒得背梁疼。

天生瓦片云,晒得胯子疼。

乌云满天黄,必有冷子降。

午后云遮日,夜雨倾盆至。 

朝白幕赤,飞沙走石。

日光晴彩,久晴可待。

日没照红,无雨也风。

返照黄光,明日风狂。 

朝日烘天,时风必扬。(“烘”即红云)

朝日烘地,细雨来矣。

星星眨眼,老天变脸。

太阳落得空,有雨也不凶。 

早上太阳红满天,风雨就在午后间。

早上太阳蒙面纱,必定当日雾气大。

早上太阳云中窜,蓑衣随着身上穿。

午时太阳云中穿,白雨伴你衣不干。 

太阳西下云中行,次日一定要天晴。

雨后太阳白,还有斗篷遮。

明星照湿地,等不到半夜去。(“去”音气)

日没起红云,晒得脑壳疼。 

午前太阳生火圈,次日定是风雨天。(“火圈”即“晕”)

午后太阳生火圈,三日之内大风显。

太阳火圈有缺口,必起黄沙让人愁。

月亮周围生火圈,无雨有风次日见。

 

雨后生杠,晴明可望。(“杠”即虹)

断虹晚见,来日天变。(“断虹”即不连贯的虹)

断虹早挂,有风不大。

早虹日头,晚虹有雨。

东虹西虹,一天一仗。 

冬夜由冷转入暖,阴雨就在明日现。

严冬久冷夜更寒,次日天气变笑脸。

春晨露水满地霜,来日定是大太阳。 

早雾收得快,午后衣被晒。

早雾散得慢,当日阴阴天。

浓雾总不散,细雨缠绵绵。

三日大雾蒙,必然起狂风。

晚雾收得快,晴天连日现。 

电光闪西南,明天烈日炎炎现。

电光闪西北,雨下涟涟路不白。

电光若乱鸣,天上无雨有风晴。

电光夹黄云,冷子一定伴你行。 

风是雨的足,风吹雨不落。

早雨下不起,夜雨要天干,

夏天多白雨,一天下三仗。(“仗”即次)

河面生雾罩,必定水涛涛。

河罩升多高,洪水涨多高。(“罩”即雾)

 

二、动物预示天气

鱼儿水边游,好天在后头。

鱼儿翻白肚,白雨倾盆注。(“白雨”即夏天的阵雨)

乌龟背出汗,出门带雨伞。

泥鳅吐气泡,雨天就来到。 

黄鳝浮水面,大雨下眼前。

青蛙地面跑,日内大雨浇。

青蛙叫得欢,太阳晒破肩。

青蛙无叫声,必有大雨淋。 

曲蟮地面爬,定有大雨下。(“曲蟮”即蚯蚓)

蚂蚁在搬家,快把蓑衣拿。

癞肚子地面跑,近日雨不小。(“癞肚子”即蛤蟆) 

燕子飞得低,来日路上水兮兮。

燕子扑河面,洪水一定来相伴。

麻拐早“喳林”,次日必定要天晴。(“麻拐”即麻雀)

竹鸡林外跳,近期定有大雨浇。 

斑鸠咕咕叫,定有好天道。

斑鸠唂唂叫,阴云满天跑。

斑鸠咕咕咆起叫,蓑衣斗蓬离不了。

鸦雀侧黑喳喳叫,明日放心晒衣袍。(“鸦雀”即喜鹊)

鸦雀若是长声叫,阴雨绵绵衣长“毛”。 

布谷鸟儿点头叫,来年生活受煎熬。

布谷鸟儿团团转,明年是个好丰年。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

知了叫声短,令雨不再晚。(“令雨”即连阴雨)

 

三、自然物体预示天气

山头戴白帽,农民戴草帽。

石头若冒“汗”,来日雨涟涟。

石头水缸外浸水,近期会有大雨淋。 

水井飘青苔,有雨时辰来。

水井水发青,必有大雨淋。

水井冒“热气”,放心晒衣被。 

火烧锅底墨,阴雨下不歇。

关门无响声,雨来人不惊。

石头地板外浸水,雷雨天气紧跟随。

 

四、人体预示天气

人若腰腿疼,不是下雨就天晴。

人若眼睛喳巴巴,阴雨一定等着他。

人若伤疤在发痒,久晴久雨不变样。

 

五、时令天气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立夏小满遍山黄。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芒种忙忙种。

夏至谷怀胎。

夏至至短,一天短一线。

早上离了秋,晚上冷嗖嗖。

顺秋十八河。

二十四个秋老虎。

秋裹伏,热得哭。

七月半,亡人回来看栽蒜。(

白露白白路,路白就要下。

寒露霜降连,豆麦快上山。

重阳打伞,来年葫豆光杆杆。

冬至至长,一天长一线。

 

程久兴:男,旺苍县物价局退休干部,县政协文史员

 

 

 

 

 

 

千人共赏旺苍秀海民俗文化节

                    张强光

2013212日(大年正月初三),旺苍县普济镇秀海村张氏祠堂鞭炮齐呜、锣鼓宣天、张灯结彩、春联满堂。在祠堂外的一块空地上,摆起了60余桌节俭的坝坝宴,搭起了舞台。来自陕西、甘肃和本省通、南、巴、苍、广等三省十县的张姓族人代表,本村张氏村民和村两委成员及相邻四村部分村民近1000人身着节日盛装,笑逐颜开,拌着悠扬欢快的乐曲声,迈着春节喜庆的步伐欢聚一堂,参加张氏后裔在春节之际,举行盛大的张氏家族春节祭祀暨旺苍秀海民俗文化节。传递对祖先的缅怀之情,颂扬当今政通人和、国富民强的美好社会。

旺苍县普济镇秀海村张氏祠堂始建于大清宣统元年(1909年),已有100余年历史。该祠堂为四合院川斗木质结构的青瓦房,占地两千余平方米。文革期间烧毁了前堂戏楼,现为撮箕口。在六十年代文革浩劫中,以办学堂和安置五保户为由保留至今。祠堂正厅有一座亡碑挺然肃立,碑高2米,宽4.5米,坐立在4.4米长,1.6米宽,1米高的石板制作的钱柜基座上。碑中记录着张氏明朝末年至晚清的流源世系。亡碑上铭刻着川、甘、陕三省,通江、南江、巴中、苍溪、旺苍等十县张氏族人三百余年来的血缘史,即张姓族人的“神圣物体”。秀海村1764名村民中有70%的村民姓张。改革开放以来,各姓族人竞相发展,为增进友谊,促进团结,加强沟通,传承地方孝道文化、祠文化、族文化,该村先后恢复狮舞、龙灯等特色文化,增强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近年来,该村为进一步展现秀海儿女在外工作的辉煌历程和发展历史,由当地张姓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自发组织,多方募集资金,收集查证文史资料,续著族谱,修缮祠堂。弄清族里历史,弘扬家族文化,举办传统民俗活动,宣讲党和政府为民惠民的好政策,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族人维护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知恩图报,牢记“孝友、忍让、知足、拼搏”祖训,认真培养下一代,争做父母的贤孝儿女,国家的有用之才,在位的继续努力奋斗,不忘根本,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活动当天上午,张氏后裔在已维修好的祠堂里举行了挂碥和祭祀活动。中午,参加文化活动的全体人员欢聚一堂,互叙亲情、友情、民情和国情,同吃为其筹办的数十桌坝坝宴。从绵阳邀请来的川剧团和本地张氏族人准备的地方锣鼓共同演出了一场具有浓厚传统民俗文化气息的文艺节目。一个个川剧折子戏“拜新年”、“劝夫”、“王婆骂鸡”、“杀狗惊妻”及本地民间唢呐和锣鼓,让观众捧腹大笑,把此次民俗文化节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以此颂扬共产党好、社会制度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了解,在村、镇、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该祠堂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在传承发展狮舞、龙灯、秧歌、唢呐、锣鼓等特色地方文化的基础上,继续筹办民办幼儿园,增加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组织学习“围鼓”,开办老年人活动中心,积极响应宾葬改革政策等,把张氏祠堂开发修缮为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园地和载体。

张强光:男,旺苍县东河镇干部 

主办:中共旺苍县委 旺苍县人民政府 电话:0839-6213300
蜀ICP备202101108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82102000001号
网站管理:中共旺苍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四川好亦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